大家还记得赵校长在2月16日发布在校园网的文章《孩子,一切还得取决于你!》当中那个孤独的男孩吗?
当时他刚来八达一周时间不到,每天与同学发生矛盾,与室友发生肢体冲突,生活老师天天告状。校长找他谈话,他眼神游离,注意力不能集中,听说以前的考试成绩也只有十多分。
进入第三周,这个孩子怎样了呢?
周五中午,我再次在教工就餐区看到了他。他个头偏高,身体扎实,进入餐厅后就左顾右盼,似乎在找什么。我问他:“你是来找蒋老师的吧?”他点点头。我告诉他,蒋老师今天没来了,她下周二又会过来的。他听后也没说什么,独自离开了。
蒋灵灵老师是这个学期受聘于学校的心理咨询老师,因为这个孩子情况特殊,他成了蒋老师来到我们学校工作后接受帮助的第一人。
从寄宿部罗主任那里了解到这个孩子的基本情况后,蒋老师在本周与他接触了几次。出于对被帮助者的保护,他们的交谈场所比较私密,谈了些什么也不能得知。周三、四,我都看见这个孩子跑到我们办公室来找蒋老师,说话的声音比较洪亮,每次轻松交谈后,孩子还会主动要求下一次的“约会”。
因为分管工作的原因,蒋老师偶尔也会跟我透露一些这个孩子的情况,比如:他曾经因为完成作业不主动,被爸爸用较粗的塑料绳,采取抽打的方式监督,一直写到凌晨四点。但来到八达后,他感觉自己的数学成绩进步了,他为此感到非常高兴。
也就在这几天,罗主任也欣喜地告诉我,他已经有两天没有和同学发生冲突了,生活老师也没来告状。我可以明显地感知,罗主任的内心终于放松了一些。
通过朋友圈,我也从班主任刘老师、数学周老师那儿了解到他的变化:有了心理老师对他的帮助,不论是科任老师还是生活老师都给予了他多于别的孩子更多的鼓励和关注,确实进步很大。课堂上,他基本能遵守纪律、管住自己,虽然还有点小问题,行为上是能有所控制的。即使安全感有明显增强,他仍会时常问老师要表扬,得了表扬就会很开心。以前,老师找他补作业是找不到人的,现在找到人还能写个3、4题。第一单元数学考试,他考了73分。
面对这个孩子的进步,我们不难从班主任的朋友圈感受大家的用心——
“2月21日 为了你,决定向《正面管教》取取经。才看了几天,蒋老师上课的情景就清晰如在眼前。今天与你共情,第一次触碰到了你柔软的内心。了解到你曾经所遭受的过往,对你不成熟甚至暴力的行为又多了分理解。孩子,虽然命运对你不公,但爱从不曾远离。希望你坚石般的内心能在这里不断被感化。我们会一直期待你的成长。”
“2月22日 感谢蔡艺姐,一语惊醒梦中人。感谢爱心满满的蒋老师欣然答应对他进行专业的心理干预。相信在大家的努力下,你能逐步走出阴霾。感谢善良的家长们对他的体谅与包容,让我每天在充实的工作之余收获感动。一起加油。”
“2月23日 向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或家人,用富有仪式感的方式致谢。今天第一次尝试,从我开始。或许是老师第一次如此正式地感谢一位同学所做的小小付出,让他们大受启发,同学们都开始积极参与。感谢的人满怀喜悦与感激,被感谢者首先是惊讶,继而感动。教室里洋溢着温暖的气息。他第一个向我致谢,他还不能说一件具体小事,不过,我已经很满足了……可另一个孩子接着向我深鞠一躬,表示感谢时,我已经泪流满面了。那一刻,我觉得,这才是一间真正的教室。一个小小的致谢,是让他们心存感恩,学会关注他人,以及更好的与人交往。我会带着希望,继续前行。”
班主任刘老师感谢了学校领导,感谢了为自己授课的蒋老师,感谢了自己的同事、家长、学生,唯独没有感谢自己。因此,我也想代这个孩子补上一重感谢——感谢班主任刘静老师!感谢她用科学的方式给予了这个孩子及时的帮助、耐心的付出!正因为有了刘老师的带动和启发,才有了大家给予孩子需要的满足,才促使孩子发生了可喜的改变。
需要,是人的活动积极性的源泉。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需要的这五个层次是一个由低到高逐级形成并逐级得到满足的。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我想,这个孩子有了伯伯一家的关心和接纳,生理需要已被满足,有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爱与尊重,他的安全感必将更强,他更能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自我实现,也定能出现在不久后的明天。
上级主管部门在学期初将这个孩子介绍到八达,是对八达领导、八达老师最大的信任。孩子的到来,既是挑战,也是突破。随着“正面管教”家长课程的结束,班主任培训启动在即。面对着这些好学、善学的家长、老师,我的脑海中曾不止一次地浮现这种美好的图景:孩子们沐浴着阳光,在老师和家长的科学引领、倾情陪伴下快乐、茁壮地奔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