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家”纠缠不清的结——家庭重塑

2017-02-25 09:44:29      点击:

一、前言

      婚姻﹐与其说是二个人的结合﹐不如说是二个家庭的结合。婚姻中的二位当事人﹐分别来自两个具有独特价值观、思想与行为方式的家庭﹐各自以其习惯的生活态度和对方相处。因此﹐在面对一个出现暇疵的婚姻时﹐深入探索夫妻双方的家庭背景﹐就变得极为重要。「家庭重塑」即是一个帮助当事人了解自己的家庭背景的有效方式。

   「家庭重塑」(Family  Reconstruction)是由Virginia Satir于1965至1970年间在从事多年家族治疗工作后创立的方法﹐多年来已为无数人的生命开启了新的希望。 杨明磊教授在从事多年心理咨询教学与实战工作后,延伸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的家庭重塑概念,再结合完形、心理演剧、雕塑、催眠,并加入华人文化脉络思维后改良创立了诠释学取向家庭重塑工作法。   家庭重塑的特点为: 

   (一)针对单一家庭成员工作即可,其他家庭成员不一定要出席。 

   (二)在团体中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同时亦兼具团体治疗的效果。 

   (三)可以视为一种理论,也可以视为一种方法,可为不同理论取向的治疗师使用。

二、基本观念

     家庭重塑的基本观念为:人的过去是已经发生且无法改变的历史事件﹐事件本身不能改变﹐但对事件的知觉及看法却可以改变。(现象学取向)

     当一个人还是小孩子的时候﹐他很脆弱而无法独力生存﹐为了延续生命﹐他必须学习与养育者(通常是父母)相处﹐遵守养育者订下的规范﹐学习并内化养育者的价值与行为方式﹐进而成为未来行事的准绳。(因应方式)

      然而在年幼的时候﹐由于判断力的不足﹐使得孩童常以过于简单而独断的方式来解释事件﹐并将这些解释视为绝对真实而纳入心中﹐在往后的岁月中﹐这些早期的经验会一直支配着我们的行为。(增强、习惯、发展)。.

       例如﹐某人学到当父母生气时﹐顺从是最好的方法﹐则在未来的生活中﹐只要碰到他人生气﹐最常出现的行为就是放弃自己的立场顺从对方﹐而在希望他人顺从时﹐也只会用生气来表达。   

      不过当我们长大﹐有足够的判断力和自主能力时﹐若能够回到所成长的家庭﹐重新经验曾经发生的事件﹐对过去的知觉加以修改﹐并学习成熟的应对方式﹐那我们将能脱离过去错误知觉的影响﹐以更稳健的步伐走向未来!

三、目标

        一次完整的家庭重塑常须花上十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的时间(而一个人在家庭某个议题的解决可以花比较少的时间,一般一至两个小时)。在这么长的时间中﹐家庭重塑希望达成的目标共包括以下的11点:

      1.家庭重塑最终的目的在提高探索者的自尊。

     2.提高探索者的个人价值﹐以增进探索者的信心、希望与勇气。

     3.帮助探索者对父系、母系及自己的原生家庭有新的经验。

     4.让探索者用新的行动方法重度生命中某些重要的场景。

     5.使探索者视父母为真实的凡人﹐而非极端的上帝或魔鬼。

     6.调和心中矛盾冲突的知觉﹐却不失自我保护的功能。

     7.处理过去未完成的经验。

     8.将不一致的经验重新整合﹐成为一体。

     9.帮助探索者看出改变父母及家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改变自我。

     10.将探索者由需要别人接纳变为能自我接纳。

     11.补足生命中的缺失部分。

四、方法

       进行家庭重塑的方法有许多种﹐包括演剧、晤谈、雕塑等﹐但一般均遵循下列程序:

     (一)、收集资料: 事前由探索者自己收集与探索者家庭有关的资料﹐同时也可作为家庭重塑前的暖身活动﹐帮助探索者想起一些过去的经验。

     ( 二)、行前晤谈: 探索者将资料收集完毕后﹐就带着资料去找导引者进行行前晤谈﹐导引者要做的事包括: 

          1.了解探索者希望在家庭重塑中达成的目标。 

          2.了解探索者在目前的生活中有何困难和苦恼﹐并寻找这些苦恼和探索者过去经验之关联。 

          3.发现探索者的害怕﹐并处理、减轻他们的害怕﹐以利家庭重塑的进行。

          4.询问探索者﹐他希望自导引者的身上得到什么。

          5.处理探索者对于将要面对过去经验所可能产生的抗拒。 

(三)、进行家庭重塑:

 一般家庭重塑都是在团体中进行﹐因此首先要帮助探索者建立与团体之间的关系﹐使探索者在团体中感到安全、被接纳﹐接下来要挑选角色﹐由探索者凭直觉自团体成员中挑选角色来扮演自己家庭中的成员﹐随后请每一位家庭中的成员(由团体成员扮演)以肢体表现出彼此的关系﹐之后再请这些人摆出探索者心中期望自己家庭中成员应有的关系。 

  在整个重塑的过程中﹐导引者要随时澄清探索者此时刻的感受、想法﹐若是探索者在家庭重塑过程中想到一些令探索者印相深刻的经验﹐则可以暂时停下来﹐将中心放在所想到的事件上﹐让探索者重新经验这个事件﹐随后再回头继续进行家庭重塑。

 (四)、分享: 在每一个事件告一个段落后﹐都可以进行分享的工作﹐请探索者分享在重塑过程中所得到的启示﹐同时也请每一位团体成员谈谈在看到探索者的重塑过程时﹐有哪些情景触动到自己的记亿深处﹐以及因此牵引出来的感觉﹐由此可知﹐一场家庭重塑所帮助的并不只是探索者本人﹐对于所有参与家庭重塑的团体成员都同时具有正向的帮助。

五、重要理念

      多年来﹐家庭重塑已为许多人开启了生命中另一扇希望之窗﹐Bill  Nerin在从事多年家庭重塑后﹐整理出他自带领探索者做家庭重塑中所体会到的重要理念﹐简述如下﹐由他的叙述﹐我们可以更深切的体会到家庭重塑所具有的强大力量。

     1.儿童时期对事件的偏执判断往往可以终其一生﹐持续不断。

     2.双亲当中﹐一方的善良与另一方的凶恶的形成﹐必然有其情境因素。

     3.在一个家庭系统中﹐所发生的任何事情都是由所有成员参与促成的。

     4.父母(或探索者)在配偶身上得不到的﹐往往能在孩子身上获取。

     5.家庭系统中﹐若有一人认真追求他的所需时﹐到头来每一位成员都会获益。

     6.个人(或是家庭)系统有一特质﹐就是抗拒改变﹐即使这改变对这系统有利也不例外。

     7.人就是他的家庭﹐这里所指的不只是人在家庭中学习﹐而是一家人彷佛存在自己的肌肤之内。

     8.导引者直接处理探索者的生存法则﹐常能使探索者的成长脚步加快。

     9.愤怒之下常有受伤的情绪﹐最具扩散性的情绪是无力感。

     10.家庭重塑能转化人想要改变父母﹐而不自求改变的心态。

     11.探索者的特质就是家庭系统的特质。

     12.人人都有一个需要﹐就是把人格的各个部分整合起来。 

    13.当一个人难以整合两个明显对立的部分时﹐常常代表父母各自有此二特质中的一端﹐而未能在他们的关系中调整得宜。

     14.家庭重塑可以看出对父或母某一方面的愤怒﹐常是对另一方愤怒的转移。

     15.家庭重塑过程中﹐最难处理的是超理智的人。

     16.人需要一种超越自己的意义、目的和投入。

     17.人格中尚未开发的部分﹐会在婚姻中带来困难。

     18.要帮助人成为完整或发挥较高的功能﹐在理论上是扩大其知觉中的现实。

六、家庭重塑在华人世界的带领经验

     杨明磊教授在大学开设家庭重塑课程,也在各地带领家庭重塑工作坊二十余年来,认为家庭重塑在华人世界具有极佳的应用价值,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则有些地方值得调整修正,至少包括:

1. 应加强体验性:由于华人家庭中,「只能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部份颇多,因此纯粹讲授或练习的课程往往难以协助学员具体领会家庭关系的奥秘。在前述家庭重塑进行步骤之前先进行一定时数的家庭重塑体验工作坊,或将体验性内容穿插于进行步骤中,成效更好。

 2. 应留意华人家庭价值中的独特成分:多数心理咨询理论技术均来自西方世界,而东西方在文化与历史脉络上有着不少基本差异。以华人家庭价值为例:华人的孝顺观就与西方颇有差异;华人对「界线」的看法也与西方有别;华人社会中的「缘份」、报恩中的「报」的概念甚至找不到准确相应的英文字汇,因此在应用家庭重塑方法时须适度调整,融入华人的家庭价值中的独特成分。

 3. 需细致掌握中型团体的团体动力:家庭重塑工作坊一般成员大约有三十至五十位左右。这个数量既不同于小团体的8-12人,也和大团体的上百人有异。而华人社会的家族关系中,一个人较常接触的家族成员数量往往就介于15-55人,使得家庭重塑工作坊的学员本身就形同一个微妙的大型家族。期间的团体动力关系极为微妙与复杂,更是单靠阅读书籍无法学习的,使得缺乏经验的工作者往往难以充分掌握此类工作坊的细微互动力量,也因此丧失许多有利的治疗因素。

 4. 对「身体」的掌握:华人世界中,身体是很奇妙的,在比例上,华人比西方人更常以诉说身体痛苦来表达心理痛苦。我们对人们的身体疾病的关注也往往大于对心理疾病的关注,而中国人比西方人更知道身体的奇妙力量,如气功、经脉等。传统家庭重塑中虽然会使用身体进行「雕塑」,但相对而言却没有那么善用身体的内在意涵,近年来,号称心理学第四势力的超个人心理学虽然大量引入东方的身体与灵修观点,但终究仍有其基本限制,因此面对华人的家庭重塑,更多的善用身体意涵、身体的内在力量,以及身体的文化底蕴,所带来的成效甚至能超越纯西式的家庭重塑。

     结论 就笔者个人经验来说,家庭重塑绝非唯一有效的家族治疗方法,却是更容易与华人社会家庭观与价值观结合的心理咨询方法,值得以华人为主要工作对象的心理咨询工作者多加留意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