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苑 > 亲子教育

探讨:关门吵架就不影响孩子了吗?

来源: 2017-02-23 00:05:59      点击:

       85后的姑娘M,家庭虽说不上富裕,可是身为公务员的父母恩爱,外加兄长疼爱有加,这让她在父母的陪伴下,从小过得衣食无忧,羡煞旁人

      可是不知从哪一天起,父亲的官位一天比一天大,在家的时间却一天比一天少,平日里不是出差应酬,就是加班加点。为了年幼的孩子,母亲只能在不情愿中放慢事业发展速度,虽说百般不情愿,但也只能将生活重心放在两个孩子身上。

         于是,这个小家庭的天平骤然失衡,慢慢成了“隐性单亲家庭”。爸爸常年不着家,只留妈妈带着不甘忙里忙外。 

        对于M而言,她只知道,母亲不再是那个和蔼慈祥的母亲。

        做家务时,母亲会沉着脸一言不发,当自己和哥哥偶尔打碎了碟子、弄脏了地毯时,还会被她大声斥责。家里充斥着压抑,而M姑娘和哥哥,也在满屋愁云中过得心惊胆战,只能寄希望于爸爸回来。仿佛爸爸回来了,就能回到过去那个甜美温馨的家。

可是真当爸爸回来的时候,情况却变得更糟。 

       父亲的推门而入,就如一撮火星一般,引爆了满屋的压抑和不满。M姑娘从未见过母亲如凶兽一般向父亲咆哮,也从未想过,父亲那曾经慈爱地将她抱上肩头的大手,竟然会径直朝母亲脸上招呼。

        随着一声脆响,空气沉寂的瞬间,M觉得自己的世界崩塌了。 

可是她还不想放弃,她拼命拉架,要么抱着爸爸恳求他息怒,要么就是扯着妈妈的手让她去另一个房间。然而,这种拼命挽救,换来的却是母亲指向她的手指,和一句气急败坏的“都是因为你!”。

        那一夜,以及之后的很多夜,M都没有睡着。她的眼角泛着泪痕,脑海中有一个负罪的声音“都是因为我!”,如梦魇一般折磨着她。 

渐渐地,M姑娘不再是那个天真无忧的小女孩,她的脸上始终有一层超越年龄的悲戚。在家中,只要父母一起在家,她都无法集中精力学习,时刻竖着耳朵听着父母的动静,稍有声响就心跳不已,晚上更是无法按时入睡。 

       去了学校,M姑娘也依然没法好好听课,从前一学就会的内容,如今越来越难以进入她的大脑,成绩一落千丈。不光如此,M姑娘还变得易怒、敏感,常常因过度在意老师的批评和同学不经意间的玩笑,和身边的人起了冲突,最后变成了同学眼中的孤僻怪女孩。

M的父母当然也觉察到了女儿的异常,他们反思,女儿之所以学业下降、丢掉朋友,应该和他们在孩子面前毫不掩饰的争吵有关。心痛之余,他们决定“关上门再吵架、冷战代替硬吵”。 

        可M早就已经不再是个孩子了,她已经是个高中生了。

       尽管关起门来,但是母亲眼眉中的怨怼,以及父亲脸上的不屑,总会有意无意触动她的心弦,让她眉头一紧。她甚至想告诉父母,她和哥哥都不介意父母离异,想劝他们离婚,可以每每话到嘴边,却又因为怕背负“分裂家庭”的恶名而被硬生生噎回去。 

        当M终于可以选择自己上哪所大学的时候,她执意不在本省上学,态度强硬地填了一所远离家乡的普通高校。当她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她又选择在远离家乡的城市工作,形单影只地生活,唯有早年神经衰弱引发的习惯性头痛,才能让她想起过去那个家。

        从父母开始吵架开始,M的身上就已经长出了布满尖刺的铠甲,无论多想得到他人的温暖和拥抱,也总是不由自主地先刺伤别人。一个女孩,倘若家都已经不能给她温暖,她要么就会拼命从他人身上寻求暖意,要么就不再相信世间有真爱,继而在自我封闭中痛恨世界。

       对于家人,M也早已不敢奢求亲情。她与父母关系疏离,每年回一次家,在彼此的客套与佯装出的亲密中,度过尴尬无语的几天,然后仓皇而逃般踏上离家的列车。 

       她知道,从前亲密无间的一家人,再也回不去了。 

      像M姑娘一样,从小在父母的争吵、冷战和较量中成长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有人对此麻木、关上心门,有人渴望解脱、渐渐抑郁;也有人能给自己竖起高高的屏障,在充耳不闻、视而不见中料理好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夫妻冲突,是婚姻中最正常不过的一部分。再亲密的关系、再真挚的爱情,也会因为成长经历、价值观念、育儿理念的不同而产生分歧。

      当矛盾出现、不满产生,不同的人就会有不同的应对办法。 

      有的互不让步、歇斯底里,吵红了眼、砸完了家也理不清头绪,或直接拿孩子撒气,或在肆意发泄情绪中,留下满眼惊恐的孩子瑟瑟发抖;有的则会走为上策、逃避当先,或以冷战、彼此蔑视表达愤怒,积累下一堆历史遗留矛盾,让家庭关系岌岌可危。

还有的人,却能压制怒火、梳理问题,在理智思维和积极情绪中倾听对方,将孩子视为有话语权的一份子,从不惧在孩子面前冷静地解决夫妻矛盾。 

这些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既反映出夫妻情商,也可以看出他们对孩子情绪的重视程度。 

        而那些像M姑娘父母一样,认为只要关起门来吵架,或者以冷战代替,孩子就什么也觉察不到的父母,实则把孩子当做了真空中的洋娃娃,忘记了孩子本就是天生的情绪侦探,可以把父母关系中一点一滴的微妙变化尽收眼底。 

       谁都知道,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会伤害到他们,但这其中的伤害,到底是心理伤害,还是生理伤害,人们可能都只知道个大概。

       已经有多年研究表明,父母冲突,如果表现方式错了的话,会对孩子的大脑发育产生长期伤害,从而抑制孩子的学习认知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破坏孩子安全感,也更容易引发精神问题、行为问题、和健康问题。哪怕几个月大的婴儿,也会对父母冲突出现强烈的大脑反应。 

       今天这期文章,我们就想严肃认真地讨论一下,为什么父母冲突会给孩子如此严重的坏影响,以及什么样的冲突处理方式,会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有益。

毁灭性父母冲突:孩子未来的重磅隐患

1、伤害孩子大脑没商量

       对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利的社会心理因素中,主要有“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父母学历低、父母有精神疾病、长期身处高压环境”这几个。在我们以往的文章沉沦还是逆袭?家庭出身遗传的秘密和棍棒底下真的出秀才吗?| 研究:体罚对大脑的影响中,已经有过介绍,贫困会通过压力,使孩子大脑沟回面积减少;体罚也会通过紧张情绪和巨大压力,让孩子大脑灰质和海马体体积减少。

         这些大脑部位正常面积、体积如果小于正常值,就势必影响孩子智力发展,以及抑制孩子情绪控制能力、理智思考能力,那么他们的认知发展、社交能力、人际关系以及成就高度,也会自然受到压制。

        同时,大脑对压力应激机制的不完善,也会让他们面对逆境和挫折时更加脆弱,也更容易遭遇抑郁症、焦虑症和PTSD。而且,从小经常处于高度压力的孩子,也更可能表现出攻击性,甚至成为反社会倾向者。 

       总而言之,在长期、高度、负面压力下生活,孩子更容易成绩差、人缘糟、与他人发生冲突,这也是日后心理问题、精神疾病的最大诱导因素。

       这种“高度压力——大脑伤害”的传导机制,在父母冲突对孩子的影响机制中也同样适用,尤其是毁灭性的父母冲突。

       在这里面,毁灭性的父母冲突指“言语攻击,如大声喊叫对方名字、侮辱、威胁;身体暴力,比如击打、推搡;消极处理,比如冷战、回避、离家出走、愠怒;暂时妥协,却没有彻底解决问题,埋下隐患”。 

       为了研究父母冲突对孩子大脑的具体影响,曾有University of East Anglia的科学家,对58名17-19岁的青少年进行了大脑扫描,同时,他们的父母也被要求回忆自己曾有过的冲突。在这个实验中,父母冲突被定义为“在孩子面前争吵、身体或精神暴力、营造紧张气氛,以及彼此缺乏关爱、缺少沟通”。

       这个研究发现,在11岁前经历过长时间父母冲突的孩子,小脑都小于正常体积。而小脑是人类大脑中负责技能学习、压力管理和情绪控制。可想而知,更小体积的小脑,自然也会让孩子学习能力下降,上课无法集中精力,也更容易无法控制情绪,或与同学产生冲突,或因压力而出现心理、精神疾病。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脑更小,也必然是基于长期影响。如果11岁之前经常目睹父母争吵,那么孩子就理应从很小就开始对父母争吵做出反应。

        同样,科学研究也是这么说。 

        一项University of Oregon的研究发现,即使几个月的婴儿正在睡觉,也会对父母愤怒、激动的音调做出更多的反应和关注,而且父母争吵会减弱婴儿睡眠质量,伤害婴儿情绪,让他们更加喜欢哭闹,身体健康也会更容易出现状况。 

        另有一项实验,对20个年龄从6个月到1岁的婴儿做了大脑扫描,让他们聆听一个男性愤怒、不安、正常和快乐的声音,同时,婴儿的父母也做了关于家庭冲突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无论是否在睡觉,婴儿都会根据声音反应的情绪,对声音做出不同的大脑活动。 

        如果再把父母问卷和婴儿大脑活动结合起来,就会发现,来自高度冲突家庭的婴儿,会对于“非常愤怒”的语言和音调产生更强的大脑反应,而反应的大脑部位,也是海马体等和压力情绪管理有关的系统。 

       一个孩子的大脑发展轨迹,极大程度依赖于先天基因和外界环境。婴儿的大脑极具可塑性,他们大脑中神经元,时刻在根据外界环境发生神经连接,成为掌管智能的大脑突触。好环境塑造好突触,坏环境长出坏突触。 

        早期生活经历,会非常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大脑发展。也许婴儿并不明白父母在说什么,但父母失常的语调、扭曲的表情,已经能够被他们敏锐识别。这会让他们感到所处环境非常不安全,从而慢慢失去对父母、家庭的情感安全。 


2、关起门吵架,也会夺走孩子安全感

       正如文章开头M姑娘的父母,也许有的父母会认为,关起门来吵架,或者回避言语争吵、以冷战来代替,可能就不会对孩子有伤害了。

可科学研究依然告诉我们,孩子对于父母的情绪变化、交流模式有着超乎寻常的敏感度,即使父母之间产生非常微妙的关系改变,他们也会立即觉察出。如果父母开始冷战、回避交流,孩子就会严重缺失安全感,从而引起情绪问题、行为问题,甚至实实在在的健康问题。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的几位心理学家,专门致力于研究父母冲突对儿童的影响,并对一些儿童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研究。

        他们在搜集了232个家庭的数据后发现,孩子会敏锐觉察出父母是否有过冲突,而且哪怕是父母仅仅互相瞪眼、面露愠色,或者拒绝交流,也会让孩子和目睹父母大声争吵一样难过、一样缺乏安全感。

        孩子都是非常老练的情绪分析员,只要父母彼此有怨怼、误解,家庭气氛肯定会和其乐融融时有所不同。父母无论如何佯装祥和,他们的微表情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当长期身处紧张的家庭气氛,或者父母静默化的冲突对抗中时,孩子更容易在学校与同学关系不佳、社交能力退化、无法专心学习,并出现抑郁、愤怒和攻击倾向。

        并且,哪怕是年龄很小的学龄前儿童,哪怕父母极力掩藏冲突事实,孩子也会很容易出现身体状况,比如心率增加、血压增加、消化不良、神经衰弱,以及无故疲劳、习惯性头痛、腹痛和失眠。 

        尤其当父母因为孩子的问题出现冲突,或者孩子被迫在父母之间站队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才是父母矛盾的根源,继而在自责中影响到自信心、自尊心。久而久之,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也会日益糟糕,整个家庭都会失去稳定。 

        这些症状的长期后果,就是成年后出现种种问题。比如情感频繁受挫、社交出现障碍,以及更容易出现血管、免疫问题,患上抑郁症的几率更高,也可能对于亲密关系出现恐惧。 

        暂时的冷战、妥协和回避,终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夫妻矛盾。遗留下的历史问题,只能在未来爆发出更可怕的冲突。

        上一代的夫妻关系,奠定了下一代的婚姻质量。 

        孩子在长期观察中,要么习得“有矛盾就要吵架”,要么学会“妥协、逃避就能暂息战火”,从来都学不会理智、有效地正面处理冲突,因而在自己的婚姻、人际关系中错误百出、频繁碰壁。 


3、面对父母冲突,男孩女孩各不同

        也许你自己就曾有亲身体会,女孩会倾向于介入父母冲突,希望以自身之力解决父母冲突;男孩则倾向于抽离,选择远离父母的场景独自悲伤。 

        如此一来,女孩更容易被气头上的父母责怪、谩骂,成为双方怒火的出气筒,因此她们也更容易自责。更有研究表明,父母冲突频繁的家庭中,女孩抑郁风险更大,如果女儿的介入经常恶化夫妻矛盾,则这些女孩精神健康就会受到极大损害。

4、什么样的孩子不容易被父母冲突伤害?

        尽管科学研究通过大数据告诉我们,父母冲突对孩子的伤害不小,但我们身边依然会有身处战火、却毫发无损的孩子。 

        根据多项研究,孩子的年龄、性格、神经系统、社交能力、有无手足,会决定一个孩子是否容易被父母冲突所波及。 

        大一点的孩子,因为情绪体察能力更强、更敏感,暴露在父母冲突中时间更久,就比小孩子更容易受伤;孩子性格越孤僻,内向,则越容易因父母冲突而抑郁;有的孩子天生神经系统强壮,他们管理情绪、应对压力的能力更好,就不太容易被伤害。 

        此外,社交能力强的孩子,通常拥有更多同龄朋友,因此也会有倾诉途径,所以能降低父母带来的伤害;如果有手足互相抚慰,父母争吵时孩子就不容易非常恐惧。而且,孩子如果能在父母争吵时主动疏离、避免介入,也能使自己少受点伤害。 

        现在我们知道了,最伤害孩子的父母冲突,是经常性、未解决、紧张、激烈且拿孩子撒气的冲突。

        无论是当着孩子面吵架,还是关起门来冷战,都会对孩子产生毁灭性的负面影响;无论是幼小的婴儿,还是接近成年的青少年,都会因父母冲突情绪焦虑、充满不安。当一个孩子失去安全感、失去对父母的信任,那么他会无心再探索世界,更加无法再相信任何人。

            不过,既然夫妻矛盾是人类无法避免的问题,那么父母要如何妥善处理彼此的冲突,才不会伤害到孩子呢?


建设性父母冲突:提升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机会 

        在历来的科学研究中,一件不断被证明正确的事,就是父母产生矛盾和冲突并不可怕,如果他们能够在分歧产生时,不先入为主地让情绪占了上风,而是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梳理矛盾、细化问题。

        同时,利用正面情绪,不带任何主观偏见地说出诉求、倾听对方,还让孩子参与这个过程,真诚地告诉孩子,父母的问题与他无关,并且不敷衍、不假装地将每次的矛盾彻底解决,那么这就是一个提升孩子社交能力的好机会。

这种解决方式,就叫做“建设性的父母冲突”。

        相比“毁灭性的父母冲突”,这种方式就更加高明、理性和优雅,也会在榜样作用中提升孩子情商。研究证明,能够经常以建设性方式处理冲突的父母,其孩子的学业成就更好,有更高的自尊心、更强的安全感,亲子关系、夫妻关系更融洽,孩子心理健康程度也更高。

        这一点很好理解,当孩子看到父母和谐地、平静地解决矛盾时,他们其实是很开心的。因为这让他们确认,自己的家永远是最安全的港湾,父母不会不理智到让家庭分崩离析,他们也乐于看到父母彼此尊重、彼此相爱。 

        如果父母能够增加处理矛盾的能力,并照顾彼此的需求,而不是事事通过吵架、否定对方、拒绝对方和讽刺挖苦来迂回作战,那么这些积极的沟通技巧就会让孩子非常受益。而这种沟通能力,能够有效预测孩子未来的人生成就。 

        多年的跟踪研究都证实,一个能与周围人相处得很好,且在分歧出现时不失风雅地巧妙处理的人,无论学业如何,都会拥有更好的未来。 

至此,你应该已经明白,父母要做的,并非刻意避免冲突,影响孩子最大的,其实是父母怎样表现冲突、怎样处理问题,还有孩子怎样理解冲突、怎样做出情绪反应,并根据这些情绪做出什么样的行为。 

        这一课,还有非常多的知识要学习,父母应在每一次分歧产生时,真诚地做到知行合一,希望我们的一点研究能够帮到你。

            结语 

        如果你读了我们曾经的文章,你就会发现,教育中,很多事情都有相似的逻辑因果关系。一个孩子未来能否获得幸福的人生、不错的成就和和谐的人际关系、婚姻关系,都是与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紧密相关的。 

        一个孩子童年时期受过的伤害越多,所处的环境压力越大,他就会越发脆弱。

        这与我们所认为的“挫折越多、人越坚强”是相悖的。糟糕的成长环境、高压的成长过程,还有暴力体罚和热衷争吵的父母,这些因素只会让一个人神经脆弱、问题频发,而不会因为长期浸泡在苦难中而变得百毒不侵、刀枪不入。

        无论家庭暴力以何种形式呈现,也不管谁是施暴方,受害者一定有孩子。即便有的孩子看起来顽强,内心一定也是千疮百孔的。 

        一对情绪成熟、理智有爱的父母,会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生出坚硬的铠甲,从而保护他在未来道路上走得从容、活得坚强。

        伤害不会让一个人强大,爱才会。 

        我们只希望,父母未来在对孩子做任何事之前,都能三思:这种做法如果长期叠加,是否会给他带来沉重压力,如果会,那么这种压力势必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大脑,从而制约学习能力、情绪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让孩子离幸福和成功越来越远。

        做了这些因果分析和风险权衡,相信你会知道该怎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