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心理学苑 > 案例分享

杨明磊关于一个婚姻出轨案例的督导

来源: 2017-03-16 23:00:06      点击:

      一个案例讨论。

      文章前半部分“案例讨论”的内容是某老师抛出的案例,后半部分“杨明磊回应”的内容是我的回应。

案例议论:

        救助信:老师,我觉得自己完全疯了,快帮帮我!我是一名怀孕8个月的孕妇,是我的出轨造成了现在的局面。因怀孕当月我出差醉酒后曾和一个同事发生过亲密行为。 当时我没有穿内裤,我同事穿了一条内裤,我们隔着一条内裤相互摩擦,后来他就隔着内裤射精了,不过可能有少许的精液透过内裤。一切过程都是在体外,所以我觉得我和他仅仅是发生亲密行为。

        后来我无意中看了一本杂志,杂志上说一老公发现自己的妻子怀的孩子不是自己的。突然自己就有感触,开始怀疑我肚子中的孩子会不会不是老公的。我不断的上网查资料,有的说不会怀孕,有的说机会很小,看了这些我更加的不安,整天提心掉胆。 一想到孩子可能不是老公的我就心跳加速,全身冒汗!

        有时就想如果孩子不是老公的我就去死,连死的方式我都想好了。我自己无法面对这样的结果。对肚子中的孩子也没有母子的那份亲情。有时自己也想这样是不会怀孕的吧,但是又想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是又怎么办 ??? 我的症状是不是真的心理有毛病?我到底该怎么办啊?我以后的日子还很长,我该怎样面对我的孩子我的家庭,真的好痛苦....请帮帮我....    

                                       ——“生不如死的痛苦的人”


        大家看这个求助者如何解读?如何帮助?

 
                                                               

杨明磊回应:

       一、

        求助者在反覆担心孩子是谁的过程中,逐渐将注意力移开,忘记整个事情最开始的起点:求助者与先生的关系中有了缝隙,或许,是这个缝隙让其在那个晚上容许自己喝酒过了度,也容许自己和同事有了亲密接触。

        也许,原本一部分的自己认为可以将这一切当成偶发事件,只是生活的小小花絮,甚至,可以用「酒后失常」原谅自己,而心中另一部分的自己却似乎不愿意这么轻易放过自己,于是藉著杂志短文发难,反覆提醒自己,「这是大错!」「我犯了大错!」,这样的内心指责甚至严重到阻挡了来访者对腹中孩子的关爱。

        事情发展到后来,焦点逐渐从「与丈夫感情有裂痕」,转向「与同事出轨」,再转向「我犯了大错」,接著再转向「会不会被发现我犯了大错」,最后转向为「孩子到底是谁的」?

         此刻,担心「孩子是谁的」,就可以不必讨论「自己出轨」,也可以不用面对「与丈夫的感情可能出事了」,而后两者可能比「孩子是谁的」,更让来访者难以在心理面对.....


       二、

        求助者表示,那个晚上:「当时我没有穿内裤,我同事穿了一条内裤,我们隔着一条内裤相互摩擦,后来他就隔着内裤射精了」

        没有直接性交,为什么?这是因为男方早泄?或者双方在婚外亲密关系中仍保有一定的自制,若是后者,助者的内心世界就更有深探的必要。


       三、

        来访者说:「有时就想如果孩子不是老公的我就去死,连死的方式我都想好了。我自己无法面对这样的结果。对肚子中的孩子也没有母子的那份亲情。」

        理性而言,不管孩子的父亲是谁,母亲都是来访者,无需怀疑,那么,为何来访者会因此失去对肚中孩子的母子亲情?

        如果让我们用另一种角度,从「夫妻关系生变」来诠释这个历程把这句话改一改或许会有不同发现:

        原句:

        「有时就想如果孩子不是老公的我就去死,连死的方式我都想好了。我自己无法面对这样的结果。对肚子中的孩子也没有母子的那份亲情。」
        改成:
       有时就想如果孩子不是老公的,那是不是表示我其实已经不爱老公了?如果是那样,我就去死,连死的方式我都想好了。我自己无法面对我已经不爱他(或他其实不爱我)这样的结果。

       「对肚子中的孩子也没有母子的那份亲情」也许是说如果肚中孩子不是老公的,会逼使我必须面对,我已经不爱老公(或老公其实不爱我),这真的会让我想死。

        其实死的不是来访者,或许是夫妻之情将死。

        因此,此案例建议从夫妻关系进入,这是一切的起点。

        四、

        咨询方法上:

        如果走cbt,可以探讨其思路,其中有很多错误逻辑;
        如果走叙事,可以从那个晚上与同事喝酒开始进入;
        如果走婚姻谘询/系统理论,则可以从关系状况进入;
        ······
        不同学派各有观点,也各有策略,可以再讨论。